糖尿病|中大聯手牛津開發全球首個華人糖尿預後預測模型 精準預測十類併發症風險

糖尿病|中大聯手牛津開發全球首個華人糖尿預後預測模型 精準預測十類併發症風險

健康
中大醫學院與牛津大學合作十年,研發出全球首個針對華人二型糖尿病患者的「華人糖尿預後預測模型」(Chinese Diabetes Outcome Model,簡稱CDOM)。模型以香港糖尿病登記冊(HKDR)逾21,000名患者的大數據為基礎,可根據常規檢測資料預測患者一生中出現十種主要併發症的風險,包括中風、心肌梗塞、心臟衰竭、末期腎病及癌症等。

結合本港實證數據 模型準確預測十類併發症

中大團隊利用2002至2019年間的香港糖尿病登記冊數據,追蹤超過21,000名二型糖尿病患者長達八年,並以另一個包含17萬名病人的獨立研究隊列進行驗證。結果顯示,CDOM模型的預測結果與實際病情高度一致,可有效評估患者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與時間。

研究指出,每年每100名糖尿病患者中,約有18人會出現可致命併發症。除癌症外,模型在預測各類併發症上均表現出色,其一致性指數介乎0.74(出血性中風)至0.94(末期腎病),遠高於參考標準,顯示模型具高度準確性與應用價值。

糖尿病 中大醫學院與牛津大學合作十年,共同研發出全球首個針對華人二型糖尿病患者的「華人糖尿預後預測模型」(Chinese Diabetes Outcome Model,簡稱CDOM)。(圖片來源:中大醫學院)
中大醫學院與牛津大學合作十年,共同研發出全球首個針對華人二型糖尿病患者的「華人糖尿預後預測模型」(Chinese Diabetes Outcome Model,簡稱CDOM)。(圖片來源:中大醫學院)

延續牛津經驗 開發針對華人群體版本

中大研究參考牛津大學以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(UKPDS)建立的全球首個糖尿預後模型,並針對華人群體特徵進行改良。牛津大學健康經濟研究所所長Philip Clarke教授指出,不同種族的糖尿病風險概況和併發症存在差異,亞洲患者發病年齡較早、體重較輕,中風與腎衰竭風險較高,部分治療反應亦不同。他認為針對特定族群建立預測模型,對支援當地醫療政策與資源分配具重要參考價值。

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陸安欣教授表示,由於每種併發症都有可能增加患者後續的健康風險,因此方程式需要持續更新,將新增的健康風險事件計算在內,從而可更準確預測復發機會或衍生出其他併發症的終身風險。預測模型擁有龐大數據,可生成近乎無限的風險因素與併發症排列組合及多元的預測結果。

糖尿病 牛津大學健康經濟研究所所長Philip Clarke教授認為,針對特定族群建立預測模型,對支援當地醫療政策與資源分配具重要參考價值。(圖片來源:中大醫學院)
牛津大學健康經濟研究所所長Philip Clarke教授認為,針對特定族群建立預測模型,對支援當地醫療政策與資源分配具重要參考價值。(圖片來源:中大醫學院)

併發症令醫療開支增最多17倍

研究同時發現,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併發症,醫療開支將較以往增加5至17倍,主要來自住院及長期護理費用。中大團隊報告顯示,逾19,000名患者的生活質素指數(QoL)平均由1下降至0.8,其中以出血性中風(-0.230)、缺血性中風(-0.164)及周邊血管疾病(-0.117)影響最大。

助理教授兼健康經濟學者呂雅文教授指出:「在出現併發症當年,年度醫療費用增加最高的首三個併發症為下肢截肢(31,302美元)、出血及缺血性中風(分別為21,164美元與17,976美元),以及末期腎病(14,774美元)。高昂的醫療成本持續多年,未能回復至基線水平。」

她續說,CDOM模型整合了生活質素及醫療成本數據,能模擬調控血壓、血脂、血糖及體重等不同風險因素下的成本效益,為新舊治療方案提供臨床及經濟分析依據。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《Diabetes Care》

助個人化治療決策

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所長陳重娥教授指出,糖尿病患者的風險因素錯綜複雜,模型能協助醫生按個人情況制定治療策略,與患者共同決定藥物及控制方案,透過精準預後預測,醫生可為患者提供個人化建議,協助延長壽命及減輕醫療負擔。

陳教授舉例,一名53歲、患糖尿病10年、曾有心肌梗塞病史,同時有肥胖、吸煙習慣,且血壓、血脂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男性患者,其預期壽命為12年,在世期間將因併發症多次入院。若他能戒煙、減重,並改善各項風險因素控制,預期壽命可延長至18年,同時減少醫療開支及改善生活質素。

圖片來源:中大醫學院